12月19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和新兴市场研究院举办的第六届新兴市场30国(E30)经济论坛在珠海举行。本次会议以“群体崛起:势头依旧?”为主题,来自全国知名高校和研究院的10余位专家共聚一堂,就新兴市场30国概念的重新界定以及发展前景各抒己见。
论坛第一场会议聚焦新兴市场30国概念的提出与测度,由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执行院长、新兴市场研究院院长胡必亮主持。
胡必亮认为,长期以来关于新兴市场界定的话语权在西方国家,中国作为最大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必须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并简要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对于重新界定新兴市场概念的报告。
随后,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副院长、新兴市场研究院副院长刘倩副教授以及刘清杰博士分别就新兴市场30国综合测度与发展前景、新兴市场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成果汇报。
刘倩介绍了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群体崛起的现象并论述了重新界定新兴市场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报告以发展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提出用五个方面十个指标重新定义新兴市场,并提出新兴市场30国(E30)概念。报告认为,新兴市场国家发展前景广阔,E30的提出会助力疫情后全球经济复苏,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及南南合作,成为全球治理变革的重要力量。
刘清杰表示,亚洲新兴市场国家成为驱动全球新兴市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引领作用凸显。能源生产和消费方面的集中度高,合作前景广阔。劳动力资源充沛,人力资源开发潜力大。但是多数新兴市场国家仍然过度依赖能源和资源,面临严峻的粮食安全问题,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也使新兴市场国家面临更大的减碳压力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友明对以上报告的观点和结论表示赞同,并结合金砖国家经济体经济发展形式作出汇报。
论坛第二场会议由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常务副院长潘庆中教授主持召开,在场专家学者就新兴市场国家发展趋势展开讨论。
上海大学教授、中国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前副所长江时学认为疫情影响了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前景,有些新兴经济体甚至可能会遭遇“失去的十年”。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孔田平从政治、经济、社会以及疫情影响等方面对波兰、罗马尼亚和俄罗斯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秘书长李青教授就全球产业链重构与新兴市场产业链的安全问题发表了看法。
刘继森以“新时代中非合作的新机遇”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他认为: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提出的中非合作9项工程蕴含着新的机遇,尤其是在数字经济、减贫惠农、投资驱动等方面合作潜力巨大。
来自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上海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也就新兴市场国家发展情况进行了交流探讨。
胡必亮在最后的总结发言中指出,未来关于新兴国家的理论研究和现实研究需要进一步地拓展和深化。
相关阅读:
光明网 “第六届新兴市场30国(E30)经济论坛在珠海举行”
https://share.gmw.cn/theory/2021-12/20/content_353933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