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备案中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非洲研究院!
简体中文 English Français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智库之声】中国启示录:“中国经验”成为“非洲共识”

2019-01-19

2018年是中非合作历程中意义特殊的一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40周年的关键节点,中非合作论坛也迎来了18周年的“成人礼”。值此之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贸研究中心主任、非洲研究院执行院长刘继森就中国改革开放经验对非洲的启示等问题接受了广东卫视记者陈晨的专访。

 

 
 

陈晨:2009年以来,中国已连续九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改革开放40年来,中非经贸合作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刘继森: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非关系休戚相关。改革开放40年来,中非经贸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与非洲的贸易额从1978年的7.65亿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1700亿美元,涨幅超过了200倍。在2018年的前五个月,中非贸易额约为820亿美元,同比增长17.7%

第一阶段:1978年-1992年,起步阶段。中非经贸合作尚处于探索期,中国更多关注的是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走出去”规模还比较小。

第二阶段:1992年-2000年,稳步发展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确定了中国改革开放作为基本国策长期不变,跨国公司大举进入中国,提升了中国制造业能力,中非经贸关系稳步提升。

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2000年,以“平等互利、平等磋商、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加强友谊、促进合作”为宗旨的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中非经贸关系加速发展。

2012年-2014年,中非货物贸易取得快速发展,年均增长约为5.7%2015年和2016年,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等因素影响,中非贸易额分别出现19.3%16.8%的下降。2018年,中非贸易止跌回升,贸易额达到1700亿美元,同比增长14.1%,扭转了2015年以来的负增长态势。

2017年,中非服务贸易总额144.4亿美元,其中,中国对非出口63.6亿美元,自非进口80.8亿美元,主要领域是运输、建筑和旅行服务。同时,保险服务、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业和管理咨询等其他服务形式也开始逐步发展。

随着非洲经济持续增长,投资环境不断改善,非洲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已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据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对非各类投资存量超过1000亿美元,遍及50多个国家。2017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流量达31.3亿美元,同比增长30.6%,覆盖建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采矿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等领域。中国企业在非洲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31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03亿美元,非洲是中国企业对外承包工程的第二大市场。其中约有3100家中国公司在非洲投资,项目涉及运输、能源、电信、工业园区建设、农业技术中心、供水、学校和医院等领域。

 

陈晨:您认为改革开放给非洲带来了哪些机遇?

刘继森:我认为改革开放给非洲带来以下机遇:

1.让非洲人民看到了依靠自身力量摆脱贫困的希望。目前,非洲很多国家向东看,学习中国治国理政的经验,非洲完全可以依靠自主发展,摆脱贫困。

2.中国企走进非洲,在非洲的贸易投资,为非洲人民带去质优价廉的产品,改善了非洲人民的生活。在非洲的基础设施投资大大提升了非洲工业化的能力。

3.中国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一带一路”建设的进一步推进,让非洲更快地融入全球经济,依靠自身要素禀赋发展自己。非洲国家劳动力数量充足,资源禀赋好,市场潜力大,具有发展自己的后发优势。

4.为非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庞大的中国市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贸易史上的创举,非洲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都可以敞开向中国出口。

 

陈晨: 在过去40年里,中国每年外贸增长达50%,那非洲转型能否借鉴中国经验?

刘继森:确实,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其中有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发展外向型经济,依托外贸拉动经济增长。从理论上来说,任何一个经济体,经济增长的动力都可以归纳为投资、外贸和内需。但具体到某一个区域、某一个国家,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同时,还要考虑自身的特点,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是什么。比如,非洲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同样有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但非洲人口的素质有待提高,在非洲发展加工贸易其难度可能会比在中国当年要高。

非洲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人口红利,要把市场潜力转化为现实的市场,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中非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推出,让我们感到非洲正在崛起,正在加速发展的路上。

 


上一条:非洲三国考察记之肯尼亚


下一条:【国际合作】刘继森出席中国(广东)-苏丹石油工业合作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