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前夕,刘继森接受了广东卫视记者肖洋洋的专访。以下是采访对话。
肖洋洋(以下简称“肖”):时隔12年重回中国主场举办的中非合作论坛有何意义?荣列四大主场外交之一,加上中非合作论坛升级为峰会,这些信号都透露了什么?
刘继森(以下简称“刘”):2006年在中国举办中非合作论坛,2015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办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时隔12年,论坛重回中国主场,体现出中国政府对中非合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要看到,这12年,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国际形势来看,中间经历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各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英国脱欧,欧洲一体化受阻,反全球化趋势明显。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从国内形势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党的十九大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提出两个百年目标,依托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构建开放经济新体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非合作论坛是这些伟大倡议和理念实践的重要平台。
中非合作论坛是今年最重要的主场外交,北京峰会是约翰内斯堡峰会的延续,在本次峰会上将要对上次峰会上习主席提出的十大合作计划的成果进行总结,中非合作将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开始新的征程,习近平主席将发表重要的主旨演讲,全面阐述中国加强对非关系的新理念、新主张,宣布中国对非务实合作的新行动、新举措,将中非合作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和水平。
肖:本届中非合作论坛会否在“一带一路”倡议上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非洲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有何战略价值?
刘:是的,本届中非合作论坛一定会在“一带一路”倡议上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就是邀请更多的非洲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今年七月,习主席在参加金砖国家峰会前出访非洲国家,塞内加尔成为西部非洲第一个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这就可以看出非洲国家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关联性。
中国与非洲人口加起来约26亿,约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中非贸易额从1978年的7.65亿美元上升到2017年的1700多亿美元,增长了200多倍,中国已连续多年保持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地位。
非洲也是中国第三大海外投资市场和第二大海外工程承包市场。
2016年,中国企业在非洲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821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近30%。
在非洲,中方为非洲国家援助和融资修建的铁路、公路均已超过5000公里,还培训了16万多名人才。
1963年以来,中国累计向非洲国家派遣援外医疗队员2万多名,诊治非洲患者近2亿人次。
中非人文交流稳步拓展,双方从员往来每年近200万人次,友好省市总数已达130多对。
2016年, 中国向非洲各国提供了10036个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
非洲大陆幅员辽阔,国家众多,经济增长迅速,与中国经济互补性强,与中国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一带一路”理念非常契合非洲国家独立自主探索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不少非洲国家纷纷向东看,学习中国治国理政经验,非洲大陆是“一带一路”向前推进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板块。
峰会将发出是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新呼唤;
峰会将谱写“一带一路”对接非洲发展的新乐章;
峰会将制定中非合作朝着更高水平迈进的新路径;
峰会将奏响中非人民心手相连、亲如一家的新旋律。
肖: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您认为这五年来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和发展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刘: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非合作呈现出加速的态势。在规避风险的情况下,近几年中国企业进入非洲贸易和投资明显加速。另一个特点就是抱团出海,共谋发展。通过建设产业园区的方式,将一个行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一起引入产业园,形成配套优势。
除了非洲工业化国际产能合作、中非农业合作、减贫合作之外,在文化教育领域、体育、旅游、卫生健康、安保、考古甚至美容美发等领域都有资本进入。
肖:南南合作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做大做强中非合作的“蛋糕”,不断提升中非合作的“含金量”?
刘:南南合作的机遇:第一,基于互补性基础上的贸易机遇。第二,基于要素禀赋的投资机遇。第三,基于非洲文化多样性的文明互鉴的机遇。
南南合作的风险:第一,政治风险。第二,法律风险。第三,市场风险(贸易、投资、外汇)。第四,文化冲突的风险。
肖:中国外长每年开年首访的一定是去非洲,这个传统也已经延续了28年,对此您如何评价?
刘:这表明中国对非洲的重视由来已久,一以贯之,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非洲国家是中国的好伙伴、好朋友,这种真诚的关系就是靠中国这种持之以恒地坚持,日积月累出来的。
肖:中非合作大家庭的“全家福”何时有望实现?
刘:打造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我个人认为,中非命运共同体,非洲国家一个都不能少。我相信,中国真实亲诚的对非理念,中国发展惠及更多的非洲人民,中国帮助非洲国家实现发展的示范效应,中非合作大家庭的“全家福”一定能实现。
肖:近年来,中国已帮助非洲建成了多条铁路,比如尼日利亚的阿卡铁路以及西非第一条城市轻轨阿布贾城铁等等,您认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建设会给中非合作带来怎样的影响?有人称,中非合作更像是在扶贫,但好像非洲能反馈我国的不多,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刘:中国40改革开放有一条重要经验,要想富,先修路。这条经验同样适用于非洲。基础设施缺乏是制约非洲国家发展的短板,中国在非洲投资建设铁路、公路、机场、桥梁、码头等基础设施,就是补齐短板。未来规划设计非洲大陆五纵五横的交通大动脉将彻底摆脱非洲国家经济发展的瓶颈,实现生产要素的大交换,生产成果的大流通,使非洲国家经济驶上快车道。
我不认同中非合作象扶贫的观点,这种观点多少有点短视。中国40年的发展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人口红利,非洲54个国家,10亿多人口,2亿多中产阶层,而且经济增长迅速。这是我们不可忽略的潜力巨大的市场。如果中国抓住了国内和非洲两个大市场,就覆盖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说,帮助非洲发展就是帮助我们自己,这也是中非命运共同体题中应有之义。
肖:数据显示,尼日利亚是中国在非洲第三大贸易伙伴,也是中国在非洲的第二大出口市场,近年来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会将尼日利亚作为投资的第一选择?
刘:尼日利亚有2.2亿人口,是非洲第一人口大国。尼日利亚人均GDP在2500-3000美元之间,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有一条重要的规律,就是选择那些具有人口红利的国家,对尼日利亚就是如此。
肖:今年5月,中国与尼日利亚两国央行签署150亿元人民币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这项协议对中尼双边贸易意味着什么?
刘:最近5年来,中国与更多的国家签署了人民币互换协议,其目的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与尼日利亚签署本币互换,可以在双边贸易中规避汇率风险,使交易双方获益。
肖:广东与非洲的合作呈现什么样的亮点?在哪些领域或者哪些方面比较有成效?下一步还可以在哪些方面有所作为,还会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吗?
刘:习主席在“一带一路”五周年座谈会上提出未来“一带一路”建设要“走深走实”。广东的民营经济活跃,民营资本在非投资比较有成效。华坚轻工业园、珠江经济特区、乌干达农业产业园等运作良好,示范效应明显。
下一步将重点推进粤非农业合作,推进中医药推进到非洲,在国际产能合作方面可以走在全国前列。